新华社西安3月12日电 题:记者手记:中欧班列(西安)缘何能频频刷新纪录?
新华社记者张斌
走进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国际港站,一列印有“中欧班列(西安)”标志的钢铁长龙缓缓启动,驶向远方。
这里是全球中欧班列最密集的枢纽之一。2025年开年至今,西安国际港站多次刷新该站中欧班列日装车纪录,单日装车最高达1314车;2月28日,西安国际港站开行中欧班列24列,平均一小时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发出或抵达,创该站单日到发中欧班列最高纪录。
这是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西安国际港站。(受访者供图)
记者采访发现,这支横贯欧亚的“钢铁驼队”频频跑出“加速度”背后,离不开陆海联动织密的全球物流网络、数字引擎带动的运输效率,以及多方向多通道带来的稳定增量。
“过去货物从浙江到欧洲要走40多天海运,如今通过‘西安港+跨里?!呗罚?5天就能抵达,这有效解决了企业的仓储和运输时效等问题,我们合作的客户也从以往的15家增长到目前的43家?!蔽靼部死耸狄捣⒄褂邢薰靖弊芫沓孪蚰现缸怕胪飞隙鸦缟降募跋涓锌?。
这种“陆海内外联动”的模式,是中欧班列打破地理限制的关键。目前,西安国际港站已与青岛、宁波等沿海港口合作开通6条铁海联运班列,货物“一站式”转运至内陆枢纽,再通过18条国际干线辐射欧亚。2024年,跨里海班列将运输时效从23天压缩至11天,已基本实现“天天班”。
西安国际港站,一列中欧班列(西安)正在驶离。(受访者供图)
在西安国际港站,记者还见证了3小时换装背后的“效率密码”。“以前每趟班列要带两厘米厚的纸质单据,口岸审核就得耗时三四天,现在数字化平台让中哈铁路、海关数据无缝衔接,集装箱‘即到即办’,智能调度系统自动匹配运力,3小时就能搞定!”中哈(西安)商贸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蒋昊辰举起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集装箱的电子仓单、货物信息。
这场“效率革命”直接带动企业货运量快速增长。西安普菲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去年发往中亚的货柜从1200柜增长至4000柜,公司副总经理李想直言:“过去不敢接急单,现在客户今天下单,明天就能装箱?!?/p>
数字化不仅让物流“跑得快”,更让成本“降得低”。中欧班列智能订舱平台将综合物流成本压缩20%,返程货物分拨站点增加后,企业运费再降10%。在西安国际港站的智能场站系统大屏上,每一列班列的装载进度、货物轨迹清晰可见?!笆荻嗯苈?,企业少花钱”正在变成现实。
“尽管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但我们的班列从不会停摆?!蔽靼蔡肪治靼蔡肺锪髦行墓矢塾凳抑蛋嘀魅瘟跛忱?,“每周‘四去三回’的全程时刻表班列已常态化运行435列,这种稳定性源于中欧班列的多通道战略?!?/p>
目前,向西,中欧班列跨里海线路避开传统通道拥堵;向南,在建的中吉乌铁路将打开南亚市?。幌虮?,“西安—塔什干”快线将运输时间砍半。今年1月,首列西安至塔什干的“5日达”中欧班列鸣笛启程,货主惊喜地发现:“比空运慢不了几天,成本却只有空运的三分之一。”
一列列班列宛如钢铁丝带,将我国与数十个欧亚国家紧密相连。但这条路的打通,远不止于铁轨和集装箱。
这是位于西安浐灞国际港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受访者供图)
“最初哈方担心中欧班列是‘过路经济’,如今却主动共建码头?!敝泄ㄎ靼玻┥堂澄锪饔邢拊鹑喂咀芫碚沤芩?,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投运一年,为哈方带来超15万吨过境货物,中哈铁路联合制定的“一单制”标准成为沿线范本。
设施联通的“硬实力”与规则互认的“软实力”双轮驱动,让“一带一路”从倡议落地为共赢生态。而更深层的“心联通”,藏在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中方员工与哈方伙伴的击掌庆祝中,也藏在波兰客户收到“中国造”机械时竖起的大拇指里。
夜幕降临,又一列班列驶离西安国际港站。中欧班列的“加速度”,不仅刷新着运输纪录,更诠释着一个朴素真理:当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合作的纽带越系越紧,繁荣之路自然越走越宽。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