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实现文化传播过程的实时交互,提升文化遗产观赏的受众体验
“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实体馆的建设可打破传统展示的单向传播模式,在设立公共展厅对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之外,可同时设立交互展厅,参观者可根据自身需求选取某个历史时期或某类遗存,进一步了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附属信息。同样,这种多元化的展出方式可移植到网络数字博物馆和数字出版物之中,不同的仅仅是接受信息的感官体验。数字博物馆提供了历史遗存的数字化实地展示和网络呈现,更提供声光等丰富的呈现形式,受众可置身虚拟化的任意历史时期,亲身体验当时的环境,这种沉浸式体验交互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体验。
数字博物馆需要的虚拟现实、网络等技术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备。在近几年各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期时,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等已被应用到包括展馆、演出舞台等很多领域,这为数字化呈现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提供了技术基础。
“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数字化传播应该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
将历史文化资源加以数字化集成。数据库不仅包括区域内博物馆等大型展馆藏品,同时要将自然环境中的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进行收集并数字化处理,将所有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信息采集实现汇总,统一管理、呈现。与传统博物馆不同的是,为实现最终的呈现形式,数据采集需借助专业设备,与呈现形式进行技术互通。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资源智库建设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一项涉及历史久远、范围广阔的系统工程,丝路是人类文明史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库和资源富集区,是促进中华文明和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渠道,更是当代不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以及东西方文化和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融合的重要领域。世界各国为此所展开的学术探讨和研究,无疑会为现实建设和决策起到重要的智库作用。因此,有必要通过数字化“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资源智库建设汇聚研究成果,搭建学术研究平台,打造整合科研力量的平台,建设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学术研究的核心。
三、基于虚拟现实的多维、体验式数字博物馆呈现系统构建
虚拟现实技术运用于数字博物馆,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呈现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对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历其境,可以及时、无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谛槟庀质悼梢越岷隙刖蔡⑹奔溆肟占?、听觉与视觉、感官与感受、体验与互动……参观者可欣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亦可置身希腊神庙、东干村落……高科技的数字化技术浓缩了时空,又拓展了时空,将千年丝路呈现于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面前。
实体数字博物馆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并注重受众的亲身体验,可实现文化遗产呈现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但对于部分受众来说仍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因此,我们要以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为纽带,构建丝绸之路历史数字化传播系统。将数字化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并发行数字出版物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信息接收习惯。丝绸之路数字博物馆可在全国数字化网络建设的基础上,以建设丝路特色数据库为平台,逐步完善信息的提取,并提供更丰富的形式。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播,数字博物馆可定制符合所要传播信息的终端产品,附载具备与实体数字博物馆相同内容的数字出版物,用户根据需求从数字博物馆网站下载存储相关资料。移动终端的使用将极大地推动信息的传播效率,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人机交互系统的应用也体现在终端设备的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浏览及下载资料的类别数据,归纳其研究方向及兴趣方向,针对预测的用户需求提供、推送更多相关信息,推送的准确性将随着数据的增长而增强。这突破的传统议程设置理论,传播不再只是单向,用户的需求反过来影响到信息的传播。
总之,以数字技术将历史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结合创意转化成为数字内容,是当代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主要领域,也是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数字化集成的前沿领域。以数字化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传播,不仅在技术上突破了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播模式,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数字化的集成实现文化信息传播的大容量化、资源的大数据化、展示的多媒体化,得以总览千年丝路历史、审视万里丝路风云、探究丝路国家气象、融汇丝路学者智慧。这将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也将为中华文化的对内、对外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区域间交流和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有力保障。(作者为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杨琳)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