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北京外国语大学借助自身的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不断加强非通用语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对象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研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学校加大与地方政府、国家部委、“一带一路”相关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合作,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综合型涉外人才,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办学实力与社会服务能力。
文明互鉴 提升国际交往新高度
自古以来,丝绸之路的诞生和繁荣便离不开多元文化的深层次交融。“一带一路”倡议经过3年多的实践,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彰显了我国以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有效推动了不同文明的汇聚和交流、融通与互鉴、繁荣与发展。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更是人类进步的导航仪和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必须要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从战略高度出发,加强国内外“官、产、学”各界多层面的沟通与合作。
为主动承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责任,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外语类高校应该凭借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化、全面化,构建互联互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教学方向从语言交际功能向文化联通功能的拓展。通过与国内外不同机构的深入合作,大学可以将国家发展需求与各领域世界前沿研究成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科布局、课程设计、培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革新。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培训课程和合作项目,使不同理念在合作交流中不断重组和创新,形成与相关国家内在的文化良性互动,推动大学、社会、民族、国家间的文化深度交流。
未来,我国外语类高校应紧抓“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发挥外语教学优势,把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同管理服务有效结合,开拓能够应对多元文明交流往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化搭桥、语言铺路,更广泛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开花结果。
(作者:贾德忠,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