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90年代的北京市中关村。 |
6月20日,在2018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科技博览会上,观众与服务型机器人自拍。 |
5月28日,陕西省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首次采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测试巡检。 |
5月19日,参观者在北京科技周上体验国际上首款量产版全高清AR智能眼镜。 |
6月11日,读者在张家口市宣化区行政办公中心“信用智能借书机”前挑选借阅图书。 |
1994年4月2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的目光都聚焦在一个名为“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的项目上。当天,这项连接着数百台主机的网络工程顺利通过美国Sprint公司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由此成为第77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迎来了自身数字化建设从无到有、化茧成蝶的起始点。
24年后,从活力无限的网上购物到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从随处可见的网络支付到“一扫即达”的共享出行……在中国政府、产业和社会各界努力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规模排名第二的国家?!笆只币殉晌嵘松钏健⒂呕媒峁?、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改革开放的重要途径,中国也成为全球数字化进程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nbsp;
初识“数字化”
过去“渴望”今成现实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脑已经成为不少人每天接触最多的‘电器设备’,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讲,叫做步入‘数字化生活’。可是,也有不少家庭还在渴望着一部属于自己的电脑?!闭馐?997年一篇名为《渴望数字化生活》的文章里的一段话。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社会“数字化”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不少家庭已经购置了电脑,但总体而言,拥有电脑的家庭还是凤毛麟角。
自1994年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链接以来,中国开始了全面铺设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历程,中国科技网、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金桥信息网相继开工建设,信息时代的大门在国人面前悄然开启。
从1997年开始,中国互联网步入快速发展阶段。统计显示,1997年,中国网民数量仅为62万人,此后,全国网民每隔半年即增长一倍,到2000年,中国网民数量已经增长到1690万人。中国互联网第一次发展高潮也随之到来,免费邮箱、新闻资讯、即时通讯一时间成为最热门应用。新浪、网易、搜狐等互联网品牌也迅速打响知名度,在全球互联网产业崭露头角。
到2002年,中国网民数量飙升至5910万。电脑开始在各个家庭迅速普及,中国人对“数字化生活”的渴望,正转变成千千万万“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日常。
回想起自己家里第一台电脑,家住北京的李女士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春节前夕,刚刚拿到年终奖的她看到家电卖场在搞促销活动,不由心动,于是就花掉自己积蓄中的4800元添置了家里第一台电脑。此外,她还花了380元购买了一款MP3。
“家里有台电脑顿时方便了许多?!崩钆克担辛苏馓ǖ缒?,平时在家里就可以上网玩玩游戏、查资料、看节目等,以前家里“人气”最高的电视反而派不上用场了。
仅过一年,李女士就为住在老家的父母也买了一台电脑,并教会父母使用搜索引擎和“QQ”聊天软件?!案改钙绞毕不犊聪非郧岸际枪郝蚬馀?,现在网上一搜就全有了。平时通过网络跟父母聊天也更加方便,省了不少电话费,父母都说这钱花得值。”李女士对本报记者说。
互联网在国人家庭中的迅速普及有效带动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游戏、视频网站、社交娱乐等互联网应用几乎在这一时间全面开花。伴随着中国互联网新一轮的高速增长,中国网民数量也不断攀升,2008年6月达到2.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首位。
共享“数字化”
涵盖社会方方面面
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工作的吴女士每天6:30准时起床,从她睁开眼的那一刻开始,一天的“数字化”生活就已开启:洗漱之前,先在打车软件上下一个订单,洗漱完毕时,司机一般正好能停在小区楼下。上车以后,吴女士会打开手机里的订餐软件,选取单位附近的餐厅订一份“自取”早餐,下车之后就能拿到自己喜欢的煎饼和牛奶。单位门口已经装上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考勤系统,只要刷一下脸,就能打开单位的门禁,同时也起到签到的作用。下班后,吴女士会扫一辆共享单车,骑至离单位不远的超市,购买一些蔬菜水果,再预定网约车回家做饭……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