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黄河文化 讲好黄河故事
——河南洛阳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瓜刃星?/strong>
光明日报记者 王胜昔 光明日报通讯员 智 慧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棺富嵘系闹匾不埃羁滩髁嘶坪游幕姆岣荒诤?,为我们?;?、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当前,河南洛阳正抢抓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沟闹卮蠡觯嫔罨幕写葱绿逑?,坚持生态?;の取⑷繁0怖轿?、统筹治理为要、传承文化为魂、高质量发展为本,把黄河建成水清岸绿景美惠民的生态河幸福河、传承历史的文脉河,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瓜刃星?。
?;ぶ卫?,让黄河两岸“美”起来
暮春时节,位于洛阳的吉利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で?,芳草吐绿,水鸟嬉戏。保护区内的项目施工现场,挖掘机、推土机紧张有序作业。
这是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で┥;ず托薷匆黄诠こ烫嵘钅?,总占地面积1.3万亩,将通过扩大水域面积、提升绿化水平、扩充基础设施等方式,建设鹤鸣湖、清水湾、流花溪、飞苇渡、白鹤洲5个重点景观工程。
黄河吉利段,流速缓慢、水质清澈、滩区开阔,是延续千年未变的古河道。近年,洛阳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这里启动对湿地自然保护区的?;ば薷聪钅浚罅φ紊笆?,对保护区内的养殖场、鱼塘等进行治理,推行“退耕还湿、退养还滩”,让千年的黄河古河道重焕生机。如今,保护区共有16个湖泊、1253亩水面、25个湖中岛、10座小木桥,形成了林、水、苇三大景观一体化,沼泽连片、水禽群飞的湿地自然景观。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首先要让母亲河“健康”起来。今年年初出台的《洛阳市新时代大?;ご笾卫泶筇嵘嗡怂卸桨浮访魅诽岢觯ズ没坪痈闪鞅;ぶ卫?,围绕确保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四个确?!焙痛罅Υ泻胙锘坪游幕耙桓龃小弊芴逡?,结合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及滩区河道具体实际,推动黄河洛阳段大保护、大治理。
黄河之于洛阳,意义重大。前不久,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加快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明确指出,洛阳在黄河流域生态?;ず透咧柿糠⒄股系匚恢匾⒆饔猛怀?、责任重大。
眼下,洛阳正加速推进黄河干流防洪工程、孟津黄河湿地保护项目、吉利黄河湿地保护及试验区建设项目、新安县黄河库区生态绿化及试验区建设项目、小浪底南岸灌区工程等,不久的将来,黄河两岸风光将更加优美。洛阳,也将在母亲河的滋润下,成为一颗璀璨的黄河明珠。
传承创新,让黄河文化“活”起来
黄河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还是人文之河。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其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更是被视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面对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洛阳以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为重要抓手,注重融合,创新发展,将散布于河洛大地的一座座博物馆,打造为?;ぁ⒋小⒑胙锘坪游幕那把卣蟮?。
清明假期期间,实行预约参观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每天的1000个预约名额,早早就被抢订一空。从去年10月中旬建成开放至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洛阳新晋的“文旅打卡地”。作为国家“十三五”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公众揭开了“华夏第一王都”的神秘面纱,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源头的桥梁。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洛河而知华夏。洛阳,正从国家的高度、全局的视野深度审视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洛阳“黄河故事”。前不久出台的《洛阳市坚持文化?;ご型贫穆萌诤戏⒄剐卸桨浮访魅?,从2020年至2025年,洛阳市将坚持“?;の?、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大力实施文物?;だ眯卸?,通过打造“东方博物馆之都”、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国家文物?;だ檬痉肚龋惺导忧课奈锉;だ煤臀幕挪;ご?。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