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高举科技抗疫的大旗,积极开展全球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在公共卫生、疫苗及药物研发等领域倡导推动国际科技人才交流。
二是牵头推动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针对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环境?;さ热死嗟墓餐粽剑疃炔斡肟萍己献?,并找准切入点,设置课题,自信与公开地展开国际科技合作。
三是以我国为多国提供科技援助为基础,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人才交流,深化与亚洲、欧洲的科技交流,提升与日、韩等国家的科技合作层级,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四是开展国际合作时,还应积极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方案。
合作模式调整
一是按需设置更为灵活的科技合作和人才引进计划。我国国际科技人才的计划周期要长短结合,让人才吸纳体制更具灵活性。应以现有政府间科技双边合作机制和联委会为基础,充分发挥机制特点,设置更为灵活的中短期人才引进计划,以作为传统“请进来、派出去”、中长期人才计划的有益补充。
二是探索基金制的科技合作模式。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母基金,调整资助方式,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的能动性,以国家少量资金撬动民间资本,实现政策基金与民间基金的有效配套。
三是丰富人才引进和科技合作的形式。适当打破“刚性制约”,拓展柔性化人才引进方式,探索订单式的科技合作,通过对具体人员、具体项目的分解与组合,灵活高效地开展交流合作。
合作方式调整
一是以任务导向为主,分类管理、灵活资助。重大科技项目不拘泥国内与国外、组织与个人,摆设国际科技项目擂台,充分吸纳国际智力为我所用。采取更灵活的资助方式,由国内划拨项目经费拓展到国际科技项目招标,鼓励企业对科技合作、技术攻关采取全球招标,以撬动国内民间机构力量,多种方式吸纳更多国际科技资源。
二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保障科技合作项目实施成效。当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新方向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国际科技交流的方式。而各国抗击疫情也为新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在开展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时,应系统分析线上线下科技合作的特点及优劣势,结合更加精准的人才引进及科技合作计划,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对于重点关键的科技合作项目、中长期项目,应以线下合作为主推进。对于灵活的短期合作项目,或者追求及时性的子项目,可在满足智力到位和合作质量上,探索通过信息平台的线下远程合作的方式,以线上合作为主,在条件允许与需要时,采取线下合作,对线上出现的问题进行洽谈与修补,对新问题进行落实与推进,对潜在问题进行设计与布局。
强化国际合作的风险管理
此次疫情的发生及全球蔓延充分说明当今全球环境不确定性具备速度快、传播广、衍生性强等特点,对此必须强化风险扫描从而以最短的时间发现和预警风险,完善风险应对预案,预案必须具备完备性、可行性与动态性。
主动求变,搭建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
主动在?;星蟊洌仁嵌岳返亩床?,也来自对现实的把握。疫情过后,科技创新和竞争会更加激烈,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将出现,它们将决定各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国际科技人才的合作路径,要适应新形势,借用新技术,采取新路径,顺势而为。这其中,搭建国际科技合作新平台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合作路径。
加强平台的顶层设计
一是平台设立上,应与国际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的计划、项目设立相契合,以更加精准服务科技计划,减少浪费。
二是平台架构上,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应建设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民间机构运营为主的架构。同时,扶持民营企业和第三方民间机构搭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线平台。加强对国际智力资产和知识产权的相关法律法规研究和普及教育,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法规进行运作。
三是平台运行方式上,推动线上科技合作平台建设。5G、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助于人才交流跨越空间限制,提高交流的及时性和效率。为此,在开展拓展合作形式时,应充分研究并推动线上科技合作平台的建设,使平台既可以服务于线下合作,以提升合作周期的成效、节点、流程化及信息化的管理能力,也可以发挥平台信息化的特点,促进远程合作的实现。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