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之路。共建“一带一路”不走剥削掠夺的殖民主义老路,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不搞“中心-边缘”的依附体系,更不转嫁问题、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目标是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繁荣。各方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发挥各自资源和潜能优势,激发各自增长动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共同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推动形成世界经济增长新中心、新动能,带动世界经济实现新的普惠性增长,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开放之路。共建“一带一路”超越国界阻隔、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超越发展阶段区别、超越社会制度差异、超越地缘利益纷争,是开放包容的合作进程;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对现有国际机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各方坚持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共同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创新之路。创新是推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探索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助力各方实现跨越式发展。各方共同加强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加强科技前沿领域创新合作,促进科技同产业、科技同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缩小数字鸿沟,为共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文明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文明间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互学互鉴。各方积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密切各领域往来,推动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更好地凝聚思想和价值共识,实现人类文明创新发展。
三、促进全方位多领域互联互通
共建“一带一路”围绕互联互通,以基础设施“硬联通”为重要方向,以规则标准“软联通”为重要支撑,以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为重要基础,不断深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
(一)政策沟通广泛深入
政策沟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中国与共建国家、国际组织积极构建多层次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在发展战略规划、技术经济政策、管理规则和标准等方面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共同制订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为深化务实合作注入了“润滑剂”和“催化剂”,共建“一带一路”日益成为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框架。
战略对接和政策协调持续深化。在全球层面,2016年11月,在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上,193个会员国一致赞同将“一带一路”倡议写入联大决议;2017年3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344号决议,呼吁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卫生组织等先后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推动完成《投资便利化协定》文本谈判,将在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协调统一的投资管理体系,促进“一带一路”投资合作。在区域和多边层面,共建“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东盟印太展望、非盟《2063年议程》、欧盟欧亚互联互通战略等有效对接,支持区域一体化进程和全球发展事业。在双边层面,共建“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土库曼斯坦“复兴丝绸之路”战略、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构想、菲律宾“多建好建”规划、越南“两廊一圈”、南非“经济重建和复苏计划”、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沙特“2030愿景”等多国战略实现对接。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