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7年中国长城、北京故宫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算起,中国的“申遗”之路已经走过30年。30年里,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从无到有、由少变多,遗产类型不断丰富,?;ぞ椴欢匣?。
如何更好地?;な澜缫挪??如何让世界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周年纪念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论坛就新时代文化遗产的?;ご?、文化遗产的对话交流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ぃ涸し佬员;ぃ皇墙幕挪吒?/strong>
1987年12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长城、故宫、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等6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拥有世界遗产52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6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2项,世界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如何更好?;ず痛?,受到各方关注。在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上,不少专家和学者说,当前,文化遗产亟须由抢救性保护为主向抢救性与预防性?;げ⒅刈?。
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建筑大师梁思成曾提出“有若无,实若虚,大智若愚”的建筑修缮原则。文化遗产?;ぃ匾牟皇俏颐悄茏鍪裁?,而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预防性?;?,就是在保持文化遗产原貌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遗产的加固、修缮以及日常养护等工作?!惫椅奈锞指本殖に涡鲁比衔?,预防性?;た此泼挥斜;?,实则保护得当,依靠小的投入和持久坚持来获得长久收益?!耙猿こ潜;の?,其模式就是以坚持预防性?;ぁ⑷粘Qの?,同时尽量减少工程干预,避免过度干预。对于确实存在安全隐患的情形,重点消除或缓解安全隐患,按照最小干预原则进行加固、修缮?!彼涡鲁彼?。
预防性?;ぃ皇俏幕挪罱ā拔率摇?,实施“隔离性保护”,也不是将文化遗产束之高阁。相反,预防性?;な窃诖泻捅;の幕挪耐?,拉近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将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促进对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专家们指出,目前,人们与文化遗产之间仍然存在情感上的距离,还不能从文化遗产中获取充分的体验与撞击心灵的感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馆员张依萌强调,文化遗产的利用不是简单地圈地收门票,必须丰富文化遗产的利用形式,既要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要关注文化遗产背后的内涵与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文化遗产真正为大众带来意义、带来价值。
宋新潮指出,构建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和谐相处的关键是坚持全新的开放展示模式,即坚持?;さ谝弧⒁虻刂埔?、适度开放的原则。改变以往简单的开放模式,将自然环境、景观特色、建筑细节、历史遗迹等都纳入展示范围,要采取陈列展示、数字展示等多种开放展示手段。同时,?;の幕挪惨谌肴嗣堑毕碌纳睢R剿?、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开放展示模式,使人们从?;ぶ谢褚?,激励民众保护遗产的积极性。
传承:“人的问题”是文化遗产?;すぷ髅媪俚闹匾粽?/strong>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对传承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论坛上,不少专家也指出,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人才储备还不足。
人才是文化遗产传承的关键因素。故宫博物院古建部副主任赵鹏指出,“人的问题”是当今文化遗产?;すぷ髅媪俚氖滓Щ笥胩粽?。“我们应借鉴国外人才培养经验,完善国内人才培养体系,及时解决人才流失、人去艺亡以及人员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传承能力?!蓖跣穸ㄒ?,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人士的力量,还应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守望文化遗产的态势。
此外,文化遗产的?;ず痛幸残枰嘀中问降慕逃占?。王旭东认为,文化遗产普及教育不仅可以依靠遗产实体进行,还可以借助科技,通过数字资源、数字展示模式对游客进行普及教育。同时,也应积极组织宣传展示活动,通过艺术展览、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等活动形式,使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生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