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中国:陶瓷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是陶瓷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紫泥春华博物馆在知识产权工作上取得了哪些成效?您对于陶瓷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有什么建议?
耿春华:知识产权的?;ざ杂谧仙澳酥撂沾尚幸档姆⒄怪凉刂匾?。创作者花时间用生命去创作,赋予作品价值,?;ご醋髡叩闹恫ň褪嵌源丛斓娜峡伞⒍陨淖鹬?。紫泥春华博物馆始终坚持知识产权战略引领,与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达成全面战略合作,以馆藏紫砂艺术品资源为基础,以创作者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竞争力,围绕博物馆价值提升,构建集版权?;?、品牌赋能、价值评估于一体的文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已为博物馆百余件藏品办理了版权登记证书。此外,紫泥春华博物馆还与中建华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将围绕文创产品开发、文创产品数字化、文化贸易等主题开展深度合作,推动紫砂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新的生命力、创造力。
陶瓷行业下一步的发展,我最关注的是标准。行业标准的出炉对我们当下陶瓷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如果没有行业标准,陶瓷工艺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从业者所有的心思都会花在市场端,而忽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首先,要由第三方搭建起国家的陶瓷行业标准。第二,要有一个单位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和认证。第三,陶瓷创作者、陶瓷生产厂商要有一个自我检测的认证和认可。有这样的三步,基本上我们就可以完善陶瓷行业的标准。
智慧中国:人力资本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强调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支持人的全面成长,强化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新发展理念。您对于下一代非遗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培养是什么样的理念?
耿春华:非遗传承,关键在人。如果我们在人才培养教育这方面没有抓好的话,传承就是空谈。我师从顾景舟和张红华两位恩师,我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精湛的紫砂陶制作技艺,还被他们对于陶瓷行业的热爱和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感染,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当前,非遗遇到了传承人老龄化和人才流失的困境,一想到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文明可能在我们这一代出现断链,我就十分心痛。我曾在多个场合借助不同渠道发出呼吁,要搭建更多学习平台,创造更多学习机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非遗并参与其中,为非遗传承注入更多年轻力量。
我的想法是从我做起,制作非遗线上课程,吸引更多热爱紫砂非遗的人群尤其是年轻群体在线学习交流。如果我们可以与现代科技结合,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和模拟,帮助年青一代的手艺人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紫砂壶传统技艺的精髓,这将极大地缩短学习过程,加速紫砂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智慧中国: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自2024年5月在北京启动以来,取得了哪些成果?未来有哪些发展规划?
耿春华:陶瓷不分国界,陶瓷从古文明开始伴随人类走到如今,所以我认为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课题,需要全人类的创意来推动。
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包括图书出版、艺术品展览、纪录片制作、课题研究、学术研讨、数字文博、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之旅等活动,旨在以“陶”为媒,将陶瓷锻造为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中华文化符号与载体,推动陶瓷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助力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龚心瀚为弘扬我国陶瓷文化题写“大国陶瓷”品牌。工程推出“使者”系列、“紫砂长城壶”、“紫砂长城砖”等主题文化艺术品。
据了解,今年2月,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宜兴紫泥春华博物馆等在上海浦东新区举办“大国陶瓷宜兴紫砂艺术展”。宜兴紫砂首次在上海陆家嘴对话北京“故宫八大作”,也是首次在上海浦东新区这样一个国际金融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进行地域对话,非常鼓舞人心。
面向未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大国陶瓷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平台优势,持续整合、联动博物馆和行业协会、智库、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专项基金等禀赋资源,持续推动陶瓷艺术与中国传统元素、现代数字科技、地方艺术特色等融合,促进陶瓷工艺迭代创新升级,推出更多陶瓷新品、精品、名品、珍品,赋能陶瓷产业传承创新发展。切实参与中华文明全球传播工程,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建设文化强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