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柬埔寨人民党主席、参议院主席洪森时表示:“站在亚洲实现整体振兴的新起点上,中国将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保持周边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合作,让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更多惠及周边,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携手推进亚洲现代化进程?!痹?025年4月举行的中央周边工作会议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宏阔的历史眼光和深邃的战略思维,系统擘画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行动纲领,强调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我国将保持周边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携手周边国家加强友好合作,开创亚洲新未来。
把握地缘特色 开创共赢新局
我国幅员辽阔、边界线长,周边是我国发展的战略依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提出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倡导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以元首外交为引领,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共同维护和平稳定,形成务实高效的周边工作框架,推动周边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指出:“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我国将周边视为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深刻体现了“以周边促全局”的战略思维。深化区域合作,特别是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机制平台,我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利益融通、发展联动的区域经济共同体?!拔す野踩闹氐恪闭孟粤宋夜胫鼙吖液献鞫杂诎踩榷ǖ闹匾庖?。
周边被定位为外交全局的“首要”,既是对传统“强权政治”外交思维的超越,也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一脉相承。“周边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强调“互利共赢”,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理论,我国将周边视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象,体现了新型国际关系的理论创新,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的生动实践,为变革国际秩序贡献了“以合作促稳定”的东方智慧,回应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时代需求。
从理念到行动,从愿景到现实,我国与周边国家加强友好合作,进一步激活了地缘发展新动能。比如,中越两国铁路互联互通和智慧口岸建设有序推进,光伏、垃圾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有力保障越南电力供应;中老铁路创造“钢铁丝路效应”,带动沿线产业园区经济显著增长,为当地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福祉;截至2022年底,中巴经济走廊已带动250多亿美元直接投资,创造超过23万个就业岗位,不仅提升了中巴合作水平,也促进了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澜湄合作机制开创“六国共绘一张图”的治理创新,建立水资源数据共享平台等,将地理相邻性转化为治理协同性。
中国周边工作实践突破了西方“中心—边缘”理论桎梏,创造多极联动的区域发展新范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区域实践的重要范本。
把握安全规律 共筑命运屏障
中央周边工作会议提出“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深刻把握发展与安全的辩证关系,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共生”理念与当代国际关系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区域安全治理的新境界,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提供了东方智慧。
“安危与共”体现了安全问题上的利益共同体意识,超越了传统地缘政治中的零和博弈思维;“求同存异”彰显了多元文明互鉴互容的胸怀,突破了西方安全观中的同质化倾向;“对话协商”树立了以协商方式解决争端的范式,摒弃了强权政治、单边主义的做法。安危与共、求同存异、对话协商的亚洲安全模式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全维度的具体化主张和重要举措。
亚洲安全模式立足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吸收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政治智慧,融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创新,实现了对霸权主导的传统安全理论的超越,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方案。比如,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我国始终坚持以友好协商的方式妥善处理和化解分歧,与周边国家一道共同维护南海的和平与稳定;中方接任上合组织主席国以来,先后主办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理事会会议、边防部门负责人会议、联合反恐演习等,进一步加强成员国安全合作与互信;等等。这些创新性实践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提供了重要借鉴,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和世界情怀。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丝绸之路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声智库微信二维码